您當前的位置 : 中國甘肅網 >> 甘肅文化 >> 文史博覽

    【文物中的歷史】富有生活氣息的武威漢代木俑

    20-01-02 09:47 來源:甘肅日報 編輯:趙滿同

      原標題:【文物中的歷史】

      富有生活氣息的武威漢代木俑

      木六博俑

      對舞俑

      狗俑

      車馬俑

      男侍俑

      群羊俑

      牛車(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李燕

      從1956年起,甘肅武威磨咀子漢墓群陸續(xù)出土了一系列時代為西漢晚期延續(xù)至東漢晚期的木雕文物。武威出土大量木雕也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關注。

      武威磨咀子墓群的年代大約為西漢末期至東漢中期,墓葬中出土的木俑是當時莊園經濟生活的寫照。其中出土最多的當屬與農牧動物有關的動物俑,這些木雕俑造型生動、姿態(tài)各異,粗獷而不失真樸,簡略中暗藏深意,由樸拙見靈奇,寓生動于沉靜,充分展示了漢代木雕簡約、樸素而又靈動的藝術風格。木俑大多以快刀走筆塑造出所表現事物的姿態(tài)和動勢,再于表面施以紅黑等線條略表動物的皮毛,寥寥數筆就將每種動物特有的瞬間姿態(tài)和神情勾勒而出,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豐富多樣的造型

      武威漢代木雕根據形制可分為大件和小件,人物俑、狗俑、雞俑等小件木雕用單塊木料雕刻成,雕刻方法相對簡單;立馬俑、獨角獸俑等大件木雕,則是以多塊木料用榫卯嵌合而成。此外,根據木雕造型特征可分為人物俑和動物俑。

      人物俑

      侍俑

      武威磨咀子漢墓群出土的侍俑數量較多,造型基本一致。造型為頭戴黑巾幘,身著右衽長衫,雙手拱于腹前,作恭立待命狀。通常先雕出俑形,然后以白色為底色,用墨線繪帽子、頭發(fā)、五官以及衣袖,下垂處呈圓角方形。墨線線條前期粗,后期逐漸變細且衣袖寬大突出明顯,根據外表來看侍俑男女俑均有,高度30厘米左右。

      舞俑

      舞俑有獨舞俑和對舞俑兩種組合,舞者主要通過手臂的屈伸表現出舞蹈姿勢。通常先雕出舞俑姿態(tài),然后以白色為底色,用墨線和紅線繪頭發(fā)、衣袖,下垂處呈圓角方形。面部五官基本被省略,主要突出的是動態(tài)的翩翩舞姿。高度通常在20厘米左右。

      六博俑

      出土于西漢晚期48號墓的六博俑,包括一件棋盤、兩件俑。棋盤長29.2厘米,寬19.3厘米,呈長方形,黑色涂底,上面繪有白色“規(guī)矩紋”圖案,好似棋格;木俑高28.5厘米,為兩位跪坐相向對弈的老年男性。身著右衽長袍,梳圓髻,留胡須,全身以黑白為主色。

      劍形木人俑

      劍形木人俑多用刀削成匕首或刀形,再用墨繪出人形輪廓。漢墓中有隨葬辟邪木俑的習俗,在長沙馬王堆西漢1號墓中就出土了成列的桃木俑。人們認為這種桃木俑可以驅鬼掃不祥,起著辟邪的作用。在磨咀子西漢晚期48號墓中出土了與之類似的辟邪小木俑5件,這幾件辟邪木俑為片狀,上半部為人形,下半部呈劍形,可用于插刺。上半部分的人形部分以墨繪頭戴的巾幘、臉部五官和身上的交衽。人俑削刻時突出人物腰線,中間部位比較明顯地可以看出屬于人物腰身,這些屬于比較特殊的人俑類別。

      動物俑

      立馬俑

      立馬俑高度約在50-90厘米之間,從西漢晚期至東漢晚期的墓葬中均有發(fā)現。由首、頸、軀干和四肢連接組成,腹部及四肢涂朱色底或白色底;用墨色、紅色繪眼、唇、蹄、韁繩和鞍。根據墓葬出土馬俑情況可知,雖然年代久遠,馬俑保存狀況不甚完整,但各個時期都有一定的藝術特征。西漢晚期的立馬頸曲弧度大,頭小,下頜拉長,鼻翼分三到四層,翹尾,無馬鬃,外形似神馬,到東漢早期的立馬俑四腿叉立,挺胸揚尾、昂首嘶鳴狀,表現出駿馬企足千里之行的蓄勢待發(fā)神態(tài),再到東漢晚期,木馬的造型也發(fā)生了變化,表現手法回歸寫實,不再刻意夸張良馬式的特征。馬頭的形象真實而自然,在后腦和頸部嵌插著以前未表現過的黑色鬃毛。尾巴不再造作地高舉而是合乎情理地微舉著,這一時期雕刻的木馬不是超凡出世的神馬,而是生活中乘騎的良馬。從馬俑發(fā)展演變情況來看,逐漸由神馬外形演變?yōu)槿粘I钪械牧捡R形象,雕刻藝術趨于寫實化。

      木牛俑

      木牛俑高度約20厘米左右,通常先雕出輪廓,然后通體飾黑彩,白彩勾眼和絡頭等。從造型來看,木牛目視前方,屈背,四足蹬地,身軀健壯有力。拉著牛車或拉木犁的牛俑一般繪有絡頭,表現了田間勞作的情景。到西漢時期,隨著“軍事屯田”與“徙民實邊”政策的推行,牛耕技術在甘肅河西地區(qū)逐漸普及開來。

      羊俑

      木羊俑長度為18-20厘米。皆以白色作底,只在頭部用墨色略加勾畫,繪出耳朵、眼睛、鼻孔和微張的嘴,造型簡潔,身軀較肥,頭部較瘦。羊俑造型題材也體現出涼州地區(qū)畜牧業(yè)水草豐茂的特色。

      雞俑

      雞也是武威漢代木雕的重要形象之一,時代從西漢晚期延續(xù)到東漢中期。長度在9-14厘米左右,高4-5厘米。雞俑雕刻出雞冠和長尾特征,用墨筆或朱筆繪出眼睛、喙、翅膀、尾巴,有的棲于覆斗形底座,中間用一根細圓木棍連接的木架,有的棲于木條,也有的零散分布,具有濃厚的田園氣息。

      狗俑

      狗俑長度在14-24厘米左右。先雕刻出輪廓,墨色線條勾出眼、耳及身上的毛發(fā),造型多樣,且以臥木狗俑較多,雙耳豎立,頭搭在前伸的雙腿或前爪上。這其中不僅有原木色作底、墨線勾勒的臥姿木狗俑,還有通體施白漆,墨線描繪耳、嘴、眼、前爪及背部、尾部的鬃毛,雕刻成分甚少,無任何肢體動作,卻唯獨將雙耳豎起,展現警覺性的臥姿木狗俑。

      猴俑

      猴俑數量較少,出土木俑先雕刻出輪廓,然后白色作底,再用墨色線條勾出眼、耳及身上的毛,木猴左手撐地,右手置頜,似進食狀,造型生動。

      獨角獸俑

      獨角獸俑身軀似羊,俯首揚尾,獨角奮力前刺,身軀高低起伏,錯落有致。據考獨角獸俑為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獬豸。獨角獸的身、角、尾、足分體雕刻輪廓制作,再以榫卯或膠與獸體相連接。通體以紅、黑繪彩卷毛、鱗甲狀的紋樣,以及眼睛和四蹄。獨角獸木俑造型多樣,有抬腿前行狀,也有低頭沖刺狀。

      寫實和想象結合

      木俑大多出土于頭廂位置,或圍繞著墓主人周邊擺放。文獻稱墓中的俑為“亡童(僮)”或“冥童(僮)”,盡管被貼上了“亡”的標簽,但墓俑仍展示仆從的生動形象,不僅取代了人殉,同時也實現了人殉的功能,俑的出現和流行象征著奴隸制社會的結束。在喪葬觀念中,現成的隨葬品逐漸被復制品和各種“再現形象”所代替。而墓俑成為一個特殊的類別,是寫實化和想象結合的藝術形式。

      室內型

      西漢早期“室內”角色形象傾向于表現家居角色,諸如侍童、仆從、衛(wèi)士、伎樂等,這些形象也最能夠代表當時墓俑發(fā)展的藝術成就。西漢晚期依舊沿襲這種藝術特征,如48號墓出土的六博俑,這應是死者生前的日常生活寫照。伎樂人物是墓俑中最為常見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種角色,木馬可能與死者生前的軍事生涯有關,牛車和倉谷的模型,可能是對經濟生活的關注。

      縮小型

      秦兵俑按照真人大小塑造,創(chuàng)造了秦漢時期隨葬人俑的輝煌時期。西漢王朝統(tǒng)一全國之后,統(tǒng)治者厲行節(jié)儉,具體表現在隨葬人俑體形縮小,漢景帝陽陵出土人俑通高62厘米,河西地區(qū)在漢晉時期出土的人俑相對于中原地區(qū)來說體形更小,而且除武威雷臺漢墓出土銅俑外,其他出土人俑以木制為主,最高不超過50厘米。

      木俑中的文化

      漢文化

      在磨咀子漢墓群中,部分墓主有明確的籍貫,皆為從內地遷徙過來的漢人。此外,漢武帝在河西四郡進行“軍事屯田”和“徙民實邊”活動。這些士兵和百姓大都來自關中、關東地區(qū)。

      武威木雕中的獨角神獸獬豸,在《后漢書·輿服志下》有記載:“獬豸,神羊,能辨別曲直。楚王嘗獲之,故以為冠。”“獬豸冠”自秦以來都是朝廷監(jiān)察機構中執(zhí)法人員的“法冠”。因此,在武威磨咀子漢墓群中出土的獬豸形象,既是“明辨”與“正義”的象征,也是漢文化的體現。

      楚文化

      武威木雕中馬鞍、獨角獸俑上的云氣紋與馬王堆一號西漢墓出土的侍人俑的彩繪紋飾有很大相似之處。張朋川教授在《中國漢代木雕藝術》一文中認為,武威漢代木雕藝術是由楚文化木雕藝術以四川為跳板,經過青海進入甘肅而發(fā)展出來的。我們由此可知,武威木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楚文化的影響。

    版權聲明:凡注有稿件來源為“中國甘肅網”的稿件,均為中國甘肅網版權稿件,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國甘肅網”。

    精彩推薦

    • 2600斤“冬糧”投喂候鳥 在蘭鳥群越冬有保障 2600斤“冬糧”投喂候鳥 在蘭鳥群越冬有保障
    • 我的2019——立足平凡的崗位 書寫精彩的人生 我的2019——立足平凡的崗位 書寫精彩的人生
    • 慶陽華池:補短板強基礎 慶陽華池:補短板強基礎
    • 蘭州嚴查基本醫(yī)療欺詐騙保行為 蘭州嚴查基本醫(yī)療欺詐騙保行為
    • 天水市博物館絲綢之路上的“國寶級”文物 天水市博物館絲綢之路上的“國寶級”文物
    • 洞見皮影世界 洞見皮影世界
    • 慶陽華池補短板強基礎 慶陽華池補短板強基礎
    • 聲聲啼哭清亮 蘭州第一批“20后”閃亮登場! 聲聲啼哭清亮 蘭州第一批“20后”閃亮登場!

    關注我們

    中國甘肅網微博
    中國甘肅網微信
    甘肅頭條下載
    甘肅手機臺下載
    微博甘肅

    新聞排行

    1   甘肅省舉行進口貿易對接會暨現場簽約儀
    2   雄關大地上的“八棵樹” ——嘉峪關公
    3   “雙十一”網購狂歡即將來臨 警方發(fā)布
    4   李榮燦在連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調研檢查
    5   甘肅省35條客運班線重新許可開行
    6   武威涼州區(qū)大力推廣農業(yè)機械化耕作
    7   第三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
    8   甘肅肅北漢子躍馬“揚鞭”上演馬背激情
    9   甘肅省下發(fā)普通高等學校招生戲劇與影視
    10   甘肅省出臺《意見》支持檢察機關依法開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6212006002 | ICP備案:隴ICP備17001500號 | 經營許可證編號:甘B2-20060006 |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編號:(甘)字第079號增值電信業(yè)務許可證編號:甘B2__20120010

    食品藥品監(jiān)管總局投訴舉報電話:12331 | 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2377

    主辦:甘肅中甘網傳媒有限責任公司 | 本網常年法律顧問團:甘肅和諧律師事務所(0931-8580115)甘肅天旺律師事務所(0931-8864528)

    Copyright © 2006 - 2016 中國甘肅網(GSC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簡介 | 人才招聘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931-8960109 0931-8960307(傳真)

    分享到
    国产V片在线播放免费无码| 国产色爽免费无码视频| 国产成人无码免费看视频软件| 精品人妻少妇嫩草AV无码专区| 人妻无码精品久久亚瑟影视| 人妻少妇精品中文字幕av蜜桃| yy111111电影院少妇影院无码| 国产成人无码区免费网站|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福利| 爽到高潮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麻豆| 伊人久久综合精品无码AV专区| www日韩中文字幕在线看|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精品一级无码鲁丝片|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99仓本 |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一线岛国| AV色欲无码人妻中文字幕| 在线中文字幕av|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中文字幕 | 中国少妇无码专区| 69ZXX少妇内射无码| 日日摸日日踫夜夜爽无码| 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老人| 熟妇人妻中文av无码|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乱人伦中文字幕在线看|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第一区| а√天堂中文官网8| 色综合久久中文综合网| 精品亚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麻豆AV无码精品一区二区| 免费无码作爱视频| 中文有无人妻vs无码人妻激烈| 无码夫の前で人妻を侵犯|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WWW|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蜜桃 | 国模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av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