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近日,中辦、國辦印發《關于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圍繞解決人民群眾在民生保障方面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提出4方面10條政策舉措。這為增進民生福祉指明了方向,將推動民生建設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
注重發展思維。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主旋律。發展為了民生,發展向前,民生向上。新時代以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廣大人民群眾對生活品質的追求持續升級,民生服務保障需求更加多元,對質量標準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既要聚焦民生熱點難點問題,切實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也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各地各部門要重視經濟發展,從促進就業,到推動實體經濟發展,從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到為企業提供更加周到的服務等,要推動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唯有做大“蛋糕”,增強經濟實力,才能更好支持民生發展。越是在經濟發展的關鍵時刻,各地各部門更要專心致志做好自己的事情,突出發展思維,確保經濟增長保持在一定的范圍區間,才能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注入源頭活水。
注重底線思維。保障和改善民生,各地各部門必須要守住底線和根本,從就業、教育,到醫療、養老,再到托育等,要從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著手,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解決實際問題。各級領導干部要主動深入基層實際,認真聽取人民群眾的呼聲要求,及時解決人民群眾關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要把民生實事做到人民群眾的心坎上,真正讓人民群眾感受到民生實事帶來的好處與實惠,切忌在民生實事上做“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要敢于直接同群眾見面、對賬,來不得半點虛假,承諾了就要兌現。各地各部門要有效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加強低收入群體兜底幫扶,推進優質醫療衛生資源共享,發展群眾家門口的社區服務,以更大力度、更實舉措持續做好民生實事。各地各部門切忌好高騖遠,向群眾提一些不切實際的民生舉措和承諾,要結合各地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兜底兜牢民生保障。
注重創新思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僅要用心用力用情,更要勇于創新實踐,大膽運用數字技術和互聯網技術,通過技術賦能,把民生實事做好、做實、做到位。有的地方搭建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匯聚社會救助數據資源并持續更新,通過比對醫保系統、教育繳費數據和低保檔案,平臺發現困難家庭,給予及時幫扶救助,推動救助范圍從“在保對象”向“潛在對象”拓展。有的地方的醫保部門制定新生兒醫保服務事項“一件事一次辦”指南,依托大數據平臺,推動新生兒醫保參保、出生醫學證明等事項一鏈辦理。有的地方以“智慧流動醫院”巡回診療車為載體,針對偏遠地區的群眾提供診療服務,補齊醫療衛生服務的短板,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實實在在的民生實惠。各地各部門要結合實際,創新民生保障的載體與形式,把民生實惠送到群眾手中。(蒲都文)
- 2025-06-23【地評線】飛天網評:讓“中國—中亞精神”照亮發展之路
- 2025-06-23【地評線】飛天網評:科技助力,唱響農機變奏曲
- 2025-06-23【地評線】飛天網評:夏糧小麥大規模機收增添豐收底氣
- 2025-06-18【地評線】飛天網評:發展養老機器人大有可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