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晉時期官員鄧攸在歷史上名氣很大,其原因有二,一是做官清廉,擔當有為,被寫入《晉書•良吏傳》;二是講求道義,道德水準高。
鄧攸,字伯道,出身于官宦世家,西晉時就一直為官,東晉建立后,當上吳郡太守。他去上任時,帶著家里的糧食,平時只喝吳郡的水,不接受俸祿。鄧攸平時弊衣蔬食,生活簡樸,卻經常扶危濟貧。在與他人交往時,不論貴賤都一視同仁。
鄧攸在任時,吳郡發生饑荒,餓死百姓無數。鄧攸上表朝廷,請求開倉賑濟,但遲遲未等到朝廷答復。他著急救濟災民,便擅自開倉放糧。這要算特別有擔當的行為了,因為朝廷一旦追究起來,輕則丟官,重則治罪。所幸的是朝廷最終赦免了他,未予追究。他的擔當有為,清正廉明深得民心,被譽為“中興良守”。
鄧攸離職之時,吳郡百姓湊集百萬“送迎錢”想贈與他,但他分文不受。數千百姓用繩子拉住他離開的船挽留,鄧攸只得暫時停留,等到夜里才悄悄離去。吳郡百姓后來甚至到尚書臺陳情,請求讓鄧攸留任一年,但沒有獲得朝廷允許,百姓就寫了上面這首歌來歌頌他。歌的意思是:
咚咚鼓聲五遍了,喔喔雞鳴天亮了。鄧老爺啊留不住,謝太守啊推不掉。
民間的謠諺都是很質樸的,發自肺腑,脫口而出,而且活潑生動,富有詩意。“紞如”是打鼓的聲音,鼓聲響了五遍,喔喔雞鳴,營造出一種天亮行人出發的緊張、喧嘩氛圍,由此可知自發聚集送行鄧攸的百姓很多。第三句直抒胸臆,鄧老爺我們挽留不住,語氣間透露出百姓對鄧攸的強烈留戀之情。第四句提到一個謝太守,這個謝太守是鄧攸的前任,史上未留下姓名和事跡,但無疑是吳郡百姓討厭、憤恨的官員,當年想趕也趕不走。這一褒一貶、一揚一抑,對比鮮明,情緒濃烈,讓讀者印象深刻。
鄧攸作為地方官的政績獲得百姓發自內心的歌頌,這是很難得的。“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秤砣是老百姓。”實心為民,老百姓就能感受到;任事擔當,老百姓就懷念他;清正廉潔,老百姓就敬重他。詩以贊之:
挽住離船唱贊歌,只因太守有遺澤。
休言黎庶無斤兩,自古民心是秤砣。
(廖海洋)
- 2025-06-30關于清理原甘肅省監察學會會員的公告
- 2025-06-30堅持依規依紀依法 不斷提高正風肅紀反腐能力
- 2025-06-30甘為民仆恥為官 學習朱德同志的公仆情懷
- 2025-06-30巡審聯動提升監督效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