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知名學術出版機構施普林格·自然集團6月11日發布的自然指數2025科研領導者榜單顯示,中國繼續保持第一,并且擴大了科研產出的領先優勢。這份榜單基于2024年全年數據,數據集包括來自145個自然和健康科學期刊的大量主要研究論文。中國的份額達32122,較2023年增長17%。同時,中國進入全球十強的機構由2023年的7家增至目前的8家。
自然指數是反映基礎研究實力的參考指標。自然指數2025科研領導者榜單發布,中國繼續保持世界第一的位置,彰顯我國基礎研究整體實力顯著加強,在全球創新版圖的影響力不斷提升,提示以長期主義推進基礎研究。
保持基礎研究的投入力度。自然指數科研領導者榜單繼續保持第一的背后,是我國持續穩定的科技研發投入規模強度。創新是發展第一動力,研發經費是科技創新活動的源頭之水。基礎研究難度大、花費高、周期長,離不開長期穩定的經費支持。為保證基礎研究的穩步發展,我國不斷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扶持力度,基礎研究投入實現較快增長。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基礎研究經費支出為2497億元,同比增長10.5%;占整體研發經費比重為6.91%,延續了逐年攀升的好勢頭。盡管如此,我國的基礎研究投入依然不能滿足日益活躍的科研需求。在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科技強國的新征途上,需要匯聚政府和社會多方力量,加快形成多元化投入機制,優化投入結構,推動我國基礎研究邁向更高水平。
營造基礎研究的良好環境。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基礎研究一旦取得重大突破,將極大拓展人類認識世界的邊界,極大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基礎研究本質上是探索未知領域,往往周期長、難度大、風險高,路徑不清楚、方法不確定、失敗率比較高。對于基礎研究,要建立非功利性、長周期的資助體系,推動形成寬容失敗、鼓勵坐冷板凳的科研環境,提供“十年磨一劍”的自由探索空間,培育顛覆性原創成果的土壤。科研人員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不會為了盲目追逐學術功利化而輕易改變研究方向;在研究探索的路上不斷遭遇困難、反復失敗時,既摒棄浮夸作風,又祛除浮躁心態,扎扎實實練好基本功,真正做到坐住坐穩“冷板凳”。
加強基礎研究的轉化應用。基礎研究是源頭,是科技創新的內在動力;轉化應用則代表落地,是科技創新的價值體現。基礎研究既要“立足”實驗室和論文出成果,也要“走出”實驗室和論文要效益。一方面,現階段的基礎研究要堅持應用牽引、突破瓶頸,從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面臨的實際問題中凝練科學問題,將基礎研究與國家發展需求、與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結合起來,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發揮基礎性、戰略性、源頭性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另一方面,構建體系化、有組織的成果轉化平臺,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導、院校協作、多元投資、成果分享,通過“理論突破—技術轉化—產業升級”的鏈條,為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開辟新賽道。
加強基礎研究,歸根到底要靠高水平人才。堅持長期主義,讓更多基礎研究人才競相涌現,培養更多基礎研究后備人才,大力激發基礎研究的活力,著眼基礎研究的規律,把科學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研成果應用在中國式現代化中,我們一定能將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向秋)
- 2025-06-18【甘快說·地評線】飛天網評:讓中華文化瑰寶閃耀時代光彩
- 2025-06-18【地評線】飛天網評:提升民企外貿發展的“含新量”
- 2025-06-18【地評線】飛天網評:主動作為,抓實重點群體就業
- 2025-06-13【光明時評】外貿量穩質升彰顯我國經濟強勁韌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