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土寸金關乎國計,一壟一畝承載民生。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18億畝耕地紅線,是“中國飯碗”最堅實的底座;節約集約,是破解“人多地少”約束的鑰匙;在高樓林立的城市與阡陌縱橫的田野間實現人地和諧,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詩意表達。“十四五”以來,我國土地資源利用水平穩步提升,單位國內生產總值建設用地使用面積持續下降,耕地紅線牢牢守住,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持續提升。
以敬畏之心守護耕地。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基。各地各部門要把耕地保護放在重要位置,要創新機制體制,守護好每一寸沃土。“田長制”在廣袤鄉村織就一張“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耕地保護責任網。從省級總田長,到市、縣、鄉、村各級田長,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把耕地保護的責任,真正壓實到了具體的田間、地塊和個人。據初步統計,已有29個省份積極探索建立“田長制”,推動全社會形成齊抓共管、保護耕地的良好局面。各地拿出“長牙齒”的制度,開展耕地保護督察和嚴格執法,對違法占用耕地行為“零容忍”。當前,相關部門正加快構建耕地保護“一張圖”管理體系,通過落地上圖、以圖管地,推動耕地保護向數智化轉型;強化占補平衡管理,明確占補平衡空間,拓展補充耕地來源,確保耕地補足補優,嚴防占多補少、占優補劣、弄虛作假。
以創新之舉節約用地。在保護耕地的基礎上,各地各部門更要開源節流,在大膽創新中探索節地模式。面對土地開發強度接近極限的現實,為了推動經濟發展,一些地方向“存量”要“增量”,向“高度”要“效益”,而“工業上樓”成為一破解發展瓶頸的“金鑰匙”。一棟棟多層“摩天工廠”拔地而起,高新技術企業在這些“立起來的園區”里,共享著先進的生產設施和研發平臺。通過“工業上樓”不僅為地方產業升級拓展了新空間,更守住了寶貴的生態用地和農業用地。從全國來看,通過推廣多層廠房、立體開發等節地技術和模式,全國單位GDP建設用地使用面積相比10年前下降了約45%。15個省(市)的43個城市(區)開展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實施再開發156.38萬畝,實現土地集約利用、人居環境提升、產業結構優化、拉動有效投資等多重效果;推廣84個節地技術和節地模式典型案例,探索出多種多樣的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新路徑。
以科學之策用好土地。保護耕地,節約用地,終歸到底是要用好耕地。各地在農業生產實踐中通過農用地整理、建設用地整理和生態保護修復,走出了一條節約用地的新路子。通過打造“萬畝千方”農業集聚,建設高標準農田、實施墾造耕地、恢復耕地功能等,提升了畝均效益。通過盤活低效建設用地,實施建設用地復墾,完成工業用地騰退,土地集約度提升,推動鄉村旅游發展,盤活集體存量建設用地。通過創新農田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措施,減少生態溝渠攔截面源污染,提升節水灌溉系統節能,繪就美麗鄉村圖景。通過統籌農用地、建設用地和生態空間,實現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促進生產、生活、生態“三生空間”融合,提升“田更優、村更美、民更富”的綜合效益。各地要堅持節約集約、推動系統治理,服務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讓山清水秀、林茂田肥、湖美草綠的生命共同體更加生機勃勃,為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筑牢堅實根基。(張繼)
- 2025-06-27【地評線】飛天網評:青年要當好鄉村治理的生力軍
- 2025-06-27【地評線】飛天網評:為提振和擴大消費注入“金融活水”
- 2025-06-23【地評線】飛天網評:讓科技創新的動力更加激蕩涌流
- 2025-06-23【地評線】飛天網評:打好組合拳,拓展就業新空間






